謀殺!謀殺!星巴克每年用40億隻外賣杯悄悄謀殺地球!

作者:未知 來源:咖啡豆: 咖啡館經營 > 星巴克 > 2025-01-23 23:27:08

專業咖啡師交流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每年,星巴克向顧客提供 40 億隻一次性紙杯。

其中可能有你的一杯……或者幾十上百杯。

但你有沒有想過…

這些杯子最後都去了哪?

“有些事情並不像你想象的那樣。”希蘿·布里特 (Shiloh Britt) 對硅星人說到。

她在西雅圖一家星巴克咖啡店工作了四年。她的崗位被稱爲“合夥人”(Partner),這是星巴克對所有每週工作時間超過 20 小時門店員工的稱謂,成爲合夥人能得到各種醫保社保福利,還能拿到一些星巴克的股票。

但這並不意味着布里特對公司重大事項有任何決定或投票權——事實上,她的權限低到連自己店裏的大小事情都管不了。

比如怎樣處理店內每天上百公斤的垃圾。

少數星巴克門店會將垃圾分類爲“回收”(Recycle)、“可降解”(Compost) 和“其他垃圾”(Trash) 三種。但布里特發現這樣做根本沒用,因爲消費者壓根不知道該把手裏的垃圾往哪個格子扔。

一天營業結束後,不同分類格的垃圾袋都用同一種方式處理走了。

“爲什麼要這樣做?”她不是沒有問過經理,卻得不到答案。

星巴克是全球家喻戶曉的快消飲品連鎖品牌,擁有超過 2.6 萬家門店,在中美兩大最主要市場上備受消費者歡迎。

對於星巴克,提供質量合格的飲品,以及便利、親切的門店體驗是公司立足之本。但與此同時,星巴克也一直自視爲用可持續的方案提供飲食服務的全球領導者,一家綠色的公司,和它的商標以及主題色一樣。

它宣稱在運營種儘量降低對環境的影響,比如並採用環保的方式回收門店產生的垃圾。

真實情況是:不同的分類統一處理,有的不同分類裏面是同一個塑料袋,或者明明分了格卻不標記分類:

最後結果是,星巴克門店一天下來裝滿的垃圾袋,無論分類與否,裏面都是差不多一樣的東西:吸管、吸管包裝紙、塑料杯、紙杯、熱杯託和各種沒喝完飲料的混合物。

不相信?現在就造訪離你最近的星巴克,看看情況到底是什麼樣,情況一定會讓你感到詫異。

不少當面和遠程接受採訪的星巴克咖啡師,都對公司處理垃圾的方式有不同程度的怨言。

而事實上,星巴克垃圾分類形同虛設背後真正的問題是:它所謂的可回收紙杯,在實際操作中,並不能真的做到。

以環保、注重社會責任形象示人的星巴克,光鮮的外表之下,還有你看不到的一面。

50 年前,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乘着阿波羅 11 號登上了月球。

50 年後,我們仍然沒有搞定這些小紙杯。

環保公益組織 Stand.earth 給出的數據顯示,星巴克每年向顧客提供約 40 億隻紙杯[2]。

在紙杯上,你會發現這樣一行小字:

本紙杯採用 10% 消費後回收纖維製成。不可微波加熱。

“不可微波加熱”的原因,在於紙杯的另一個重要成分:內壁上的聚乙烯(PE) 抗水塗層。

聚乙烯是一種高分子材料,容器、塑料袋、塑料薄膜等包裝物都是用它做的。它存在相當高的污染性,但好在對應的回收技術已經比較先進,和廢紙回收再生紙一樣,理論上,“聚乙烯也能回收再生。”

理想很美好,但現實很骨感。實際上聚乙烯回收技術在市面並不普及,擁有回收能力的廢紙廠少之又少。絕大部分生產再生紙廠,其設備無法分離處理紙杯裏的塗層,強行處理的話會阻塞設備。

根據權威機構美國可持續包裝聯盟的一份報告,美國能回收紙杯的非紙回收廠數量有限,僅能服務全美 20%的人口。Stand.earth 也發現,全美前 100 大城市中只有 18 個城市的環保部門能夠回收紙杯。另一家行業機構“紙板箱協會”的副總裁傑森·佩爾茲 (Jason Pelz) 指出,全美有超過 450 座廢紙回收處理廠,只有不到 1% 的產能可以回收塑料塗層紙。

當星巴克告訴你紙杯百分百可回收時,它沒告訴你的是沒有工廠能接收這些紙杯的尷尬真相。

紙杯的環境危害不是從消費後開始的。在消費前,它就已經成爲了嚴重的溫室氣體來源。

還記得紙杯上的那行小字嗎?“10%消費後回收纖維”。

這是再生紙的一種洋氣的說法,它的意思是:紙杯的 90% 來自原木,10% 來自再生材料。

2010 年,星巴克前環境事務總監吉姆·漢納 (Jim Hanna) 接受《快公司》採訪表示,“紙杯是我們的標誌,我們的廣告,是星巴克所代表的社會潮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星巴克辨識度最高的產品從來不是咖啡或別的什麼,而是標誌性的紙杯。

爲了維持這個標誌,每年有 160 萬顆樹被砍下、切碎、高溫高壓蒸煮製漿。

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說法,製造這些一次性紙杯所排放出的溫室氣體,等於三萬輛小轎車行駛一整年的排放量.

一次性使用後,幾乎所有的紙杯都被丟棄、降解。然而這個過程會大量產生另一種常見的溫室氣體——甲烷。

你喝下的每一杯咖啡,都是一個小小的溫室效應產生機;你丟掉的每一隻一次性紙杯,都在謀殺地球。

而星巴克仍然無動於衷。

星巴克一次性紙杯垃圾,除了運到美國的填埋場以外,還有一部分“出口”到了中國。

2017 年 10 月 10 日,西雅圖喜來登酒店。這天上午星巴克 CEO 凱文·約翰遜 (Kevin Johnson) 在這裏分享星巴克在市場推廣和技術研發方面的進展。

Stand.earth 的示威者一大早就在酒店門口占好了地方。

他們的背後是一座巨大的“星巴克紙杯怪獸”雕塑。怪獸翼展有 15 英尺,幾乎擋住了整條人行道。它由數百隻廢棄的星巴克紙杯拼成,用了幾個星期才收集起來這麼多,製作更是花了一個多月。

這羣示威者大多有各自的工作,有音樂製作人,有小學生,也有曾在星巴克供職多年的員工。但畢竟,20 年前著名的 WTO 大示威就在西雅圖發生,當地熱衷環保主義的人口比例在全美數一數二,每個人都是專業的環保主義者,這羣人也不例外。

他們身上穿着星巴克咖啡師標誌性的綠色圍裙,頭上戴着黑色的星巴克帽子。他們的臉上帶着笑容,和你每次在星巴克咖啡師臉上見到的笑容一樣。

他們向路過的行人散發貼紙、傳單和以美人魚爲主角的漫畫。只當仔細閱讀這些資料,或者跟他們聊過幾分鐘後,人們才明白過來:原來這些人並非星巴克的員工。

示威者們告訴硅星人,如果微軟高管出身的約翰遜真心要把星巴克打造成爲一家科技和體驗爲先的企業,他必須首先解決公司最大的環境難題:40 億無法回收的紙杯。

而這些絕大部分廢棄掉的星巴克一次性紙杯,最後都去了填埋場。

西雅圖是全美少數具備前述聚乙烯塗層紙杯回收處理能力的城市之一,但在自己的大本營,星巴克仍然重度依賴填埋。

從西雅圖向北開,約 1 小時車程就能抵達一座特殊的垃圾處理工廠,這裏的設施採用有機技術來降解垃圾。一座座處理間被厚重的防水布料蓋着,就像溫室一樣,裏面的細菌侵蝕着分類好的垃圾,散發出極高的溫度,和一種特別的味道。

它的擁有者是“希達格羅夫填埋工業”,一家專業的垃圾公司,經營從回收、再製造到批發和零售的全流程業務。星巴克的垃圾有一定比例來到了這座工廠,紙杯、紙板箱、用棄的餐巾紙盒食物殘渣被細菌降解,製成一種備受消費者歡迎的商品:種植所用的泥土或肥料。

但這仍然無法滿足星巴克的需求,這家公司每天製造出的垃圾——其中很多缺乏合理的分類——實在太多了。

因此,大量的紙杯被送到華盛頓州當地的,或者南邊俄勒岡州的普通填埋場,用隔絕空氣的袋子打包起來,然後埋到地下,被遺忘直到永遠。

或者,它還有另一種出路:

跟包裝箱等垃圾一起,以廢紙或混合垃圾的名目出口給中國的廢紙廠。

沒錯,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垃圾進口國。

星巴克的垃圾國際貿易在兩國同時造成了難題:中國再生紙回收工藝和產能比美國稍好一些,但畢竟中國是星巴克第二大和增長最迅速的市場,本地再生紙工業已經接收了大量的星巴克垃圾。

中國早已深受白色污染之害,更是受夠了這些洋垃圾的進口。2013 年,中國監管機構推出了“綠籬”行動,限制垃圾進口特別是垃圾走私,這一計劃一直持續至今。

星巴克紙杯的一生

Stand.earth 項目經理吉姆·艾斯 (Jim Ace) 向硅星人指出,中國限制進口廢紙、廢金屬等洋垃圾,會間接導致星巴克加大在美國本土的垃圾填埋量。

而這顯然和星巴克塑造的“重視環境保護”形象背道而馳。

於是,該公司只得用情況複雜,挑戰巨大之類的話術,以及甩鍋給合作伙伴的方式來搪塞過去。其官網上寫到,星巴克在 75 個國家經營,情況十分複雜。且在絕大多數門店,產生的垃圾處理方式,是否回收、如何回收,通常由物業決定。

更何況,前面全部這些說的,還只是星巴克在門店能夠收集到的垃圾……絕大多數人把紙杯帶回了他們的辦公室、家、商場和更多其他地方,而這些地方通常根本就沒有垃圾分類,進一步讓紙杯的去向複雜化,帶來更多的污染。

在鉅額商業利潤面前,星巴克一次次“認輸”

40 億隻一次性紙杯帶着大量數百年都難以降解的聚乙烯,奔赴全世界各地的填埋場,成爲星巴克送給大自然的禮物。

沒有人想要這份禮物。

2008 年,西雅圖的環保主義者聲討星巴克,指責其不僅摧毀森林,還製造大量無法回收的垃圾,繼續污染地球。

星巴克本已被金融海嘯波及,又陷入了嚴重的公關危機。

爲了平息人們的憤怒,當年星巴克承諾在 7 年內實現所有紙杯 100% 可回收,並落實激勵計劃,讓四分之一的消費者自帶咖啡杯。

它還跟麻省理工學院達成合作關係,開發新的紙杯回收技術;又召開了三次“紙杯峯會”,和行業研討並希望能藉此制定出一份全面的回收計劃。

然而七年大限還沒到,星巴克就在 2013 年的企業責任報告中表示,找不到解決方案。

宣佈認輸的同時,該公司還將鼓勵自帶咖啡杯消費的承諾從 25% 降低到了 5%。

因爲如果不自砍一刀,承諾別說 2015 年,甚至永遠都無法兌現。作爲全球快消飲品連鎖市場領導者的星巴克,在自己的承諾面前捉襟見肘。

星巴克爲消費者提供折扣以鼓勵他們使用自帶杯。在中國,自帶杯到店立減 2 塊錢;在美國,折扣的額度是 10 美分。

在行爲心理範疇上,這種獎勵叫做“正激勵”。它有利於消費者短期內記住,但並非收效最顯著的激勵方式。和正激勵相對應的是負激勵,也就是懲罰。一種可能的方式:使用一次性紙杯裝咖啡,比正常價格貴 2 塊。

星巴克的平均客單價在 30-40 塊人民幣,或者 4-5 美元左右,2 塊或者 10 美分並不是一個特別大額的加價,但仍足以在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心中和原價產生產生對比。研究普遍表明,懲罰比鼓勵的收效更強,更容易形成習慣。

2016 年,在幾次前往星巴克總部示威未果後,Stand.earth 組織成員終於得以和公司高層會見。他們帶去了這些行爲心理的研究成果,遺憾的是星巴克無法採納。

原因在於,星巴克極爲注重顧客在門店的體驗,而加價會讓消費者產生“這家門店不歡迎我”、“不想做生意”的印象。懲罰用戶從根本上違反星巴克的人設。別提星巴克,恐怕沒有企業願意這麼做生意。

示威者在星巴克總部外掛起“紙杯牆”

負激勵行不通就正激勵。

事實是,星巴克根本沒對自帶杯減價這回事進行強有力的宣傳。在中國和美國,店內都沒有公開的、明顯的物料告知顧客;在美國,如果顧客不和咖啡師確認,絕大部分情況下咖啡師不會主動告知、給顧客減價。

與其說自帶杯減價是星巴克官方推出的環保措施,它反倒更像都市傳說。

只在極少數特定的日子,比如今年 4 月 22 日地球日,星巴克纔會推出自帶杯免費享用一杯飲料的活動。然後,一切如常,自帶杯減價的激勵形同虛設。

2014 年,星巴克顧客使用自帶咖啡杯的次數比例爲 1.7%。到了 2015 年,這個比例不升反降,減少到了 1.6%,約 4450 萬次。

做點簡單的算術,就能明白星巴克消極推廣自帶杯的心路歷程:

每年 40 億紙杯,暫且換算爲 40 億人次。按照星巴克 2008 年定下的承諾,自帶杯顧客比例達到 25%,也即 10 億人次,每人次減價 10 美分。最後,自帶杯減價會導致每年減少 1 億美元營收。

星巴克 2015 財年營收計 191.5 億美元,1 億美元約爲 5‰。

這還沒算上市場營銷預算。如果星巴克真的想要讓自帶杯消費的比例從可憐的個位數提高到 25%,它將不得不支付鉅額的推廣費用,購買電視、戶外和社交媒體廣告等,每年的成本可能要達到數千萬甚至上億美元。星巴克容許這個制度存在,付出的總代價可能會達到,甚至超過 1% 營收的規模。

而對於年營收數百億美元的公司而言,1% 可不是小數目。

“星巴克不願意爲了環保承受這點損失,我真的不知道爲什麼。”一位接受採訪的示威者表示。

示威者製作的“超級美人魚大戰星巴克紙杯怪獸”漫畫

星巴克爲人們服務 21 世紀的咖啡,用的卻是 20 世紀的杯子

治標還需治本。

環保人士早就幫星巴克想好了對策:爲何不採用比 PE 更清潔、更便於回收處理的塗層,從根源上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

這也是 Stand.earth 一直呼籲星巴克去做的事情。該組織成員希望,星巴克能夠用上更好的,被他們稱爲“紙杯 2.0版本”的一次性紙杯。

示威者告訴硅星人,他們對星巴克只有三條要求:使用現有條件下百分百真實可回收的紙杯、紙杯中再生內容物的比例提高到 25%、自帶杯比例提高到 25%。

要求並非不着邊際。在水基和礦物質基等方向上,有公司已經開發出多種替代方案。水基塗層較容易溶解,礦物質基塗層可以在處理時被碾碎並隨其他污物被篩掉。業內人士指出,其中至少有一種的生產成本等同於或者低於聚乙烯。

而且星巴克已經有了替代聚乙烯塗層的新方案:聚乳酸,簡稱 PLA。這是一種代塑材料,原料不是別的,正是美國產量最高的作物——玉米。

聚乳酸經常被做成手術縫合線、骨板骨釘,因爲它的可降解性非常好,最快半年的時間即可水解爲乳酸,可以說非常清潔。起初,聚乳酸的造假較高,後來隨着普及逐漸降低。

去年,星巴克在英國的少數門店測試了聚乳酸塗層的紙杯。奇怪的是,這次測試完後沒了下文,至今,星巴克門店仍在使用舊的 PE 塗層一次性紙杯。

“星巴克爲人們服務 21 世紀的咖啡,用的卻是 20 世紀的杯子。”艾斯告訴硅星人。

星巴克提供的一份報告解釋了爲什麼他們沒有普及新紙杯的使用:

由於絕大多數消費者在店外扔掉他們的杯子,我們認爲能帶來最大改變的是提供一個可回收的解決方案,並且鼓勵用戶使用自帶杯或店內的瓷杯。

首先,鼓勵用戶使用自帶杯這條已經解答過了,星巴克對於推廣這件事很消極;其次,咖啡師同樣不會主動推薦顧客使用店內瓷杯,因爲那會增加他們清洗的工作量;最後,“一個可回收的解決方案”到底是什麼?

實際上這是星巴克在紙杯問題上最經常使用企業話術。它的意思是:

與其一勞永逸地更換所有 PE 杯子,不如慢慢來,在具有回收能力的地區開更多的門店,並且攜手回收廠,讓它們逐漸換上能處理 PE 的機器。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協同的效應,纔是有大局觀的解決方案 。

這讓艾斯感到十分困惑,甚至有點憤怒:“爲什麼星巴克要這樣做?爲什麼它不着手從自己內部解決問題?這不是完全反過來了嗎?”

2010 年,星巴克在社會責任年度報告中明確指出,公司有意解決紙杯的問題,但卻處在一個回收工業革新困難,指望不上的大環境裏。

也就是說,至少在 7 年前,星巴克就已經完全搞清楚紙杯問題的真正原因了……

然而 7 年後,星巴克仍舊毅然決然地走在這條老路上。

和自帶杯一樣,星巴克的所有決定都取決於算盤怎麼打。

對生產製造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打樣貴,量產便宜。產量越少越貴,產量越多越便宜。新訂單貴,雙方合作越久越便宜。

星巴克一次性採購數量驚人的紙杯,一個訂單的數量可能遠超星巴克每年 40 億的使用量。訂貨量越多,價格越優惠。知情人士透露,星巴克已經和它的供應商國際紙業、派克奇等簽訂了長期合約,採購了足夠用數年甚至數十年的 PE 塗層紙杯。

如果星巴克決定全面更換 PLA 或者其他更清潔/回收友好的塗層,它將不得不重新和供應商簽訂合約,而這將顯著增加它的採購成本。

首先,新簽訂合約的價格只會比老合約貴。其次,老合約是否還繼續履約?如果履約,星巴克只能繼續支付採購款,收到用不出去的舊杯子;如果不履約,它將不得不支付違約金。

環保的天使和利益的惡魔,在星巴克高層的頭頂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役。

最後勝出的是惡魔。

紙杯已經成爲星巴克在環境問題上的最大負累

做出這個評價的不是環保主義者和批評家,而是漢納,星巴克前環境事務總監。

2014 年,漢納的同事,在星巴克負責了環境事務 15 年的本·派克 (Ben Packard) 辭職並加入了一家非營利機構。2016 年,漢納跳槽去了微軟負責數據中心的可持續事務;同年離開的還有 20 年星巴克老兵,前環境事務經理蘇·朗 (Sue Long)。

入職時,他們被星巴克對可持續發展的關注打動。在任期間,他們推動星巴克用上了 PE 紙杯這一在當時備受環保人士歡迎的產品。等到新的問題產生,PE 紙杯使命行將完結,理應被新的技術取代之時,他們卻感覺無能爲力。

《金融時報》專門爲派克的去職撰寫了一篇報道——星巴克環境事務部門之重要可見一斑。

然而至今,該部門的崗位仍然空缺。

從 2008 年以來,星巴克已經多次做出承諾,沒有一次兌現。是年,星巴克的前任 CEO 霍華德·舒爾茨 (Howard Schultz) 在新奧爾良的員工萬人大會上親自宣佈,到 2012 年必須實現紙杯“100%可回收”。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2016 年舒爾茨把 CEO 的位子給了約翰遜,自己去做董事長了。

今年 4 月,該公司再度更新了承諾。這次的大限推到了 5 年後的 2022 年:

1)讓熱杯(紙杯)生產所使用的可回收內容物翻倍(從 10% 到 20%),並更換冰飲杯的材質(現在是聚丙烯 PP);

2)能夠接觸到紙杯回收能力的門店數量翻倍;

3)主動推廣自帶杯減價和門店內瓷杯的使用。

可是,沒有專人專事,在環境問題上缺乏公司治理,管理層過於計較每一分利益……星巴克的環境難題徹底解決的可能性,只會更加渺茫。

前街咖啡已可在Tmall選購,60種來自世界各地咖啡豆,新鮮烘焙 24H發貨。

 

Tmall link:https://qianjieshipin.tmall.com

或直接在淘寶搜尋 「前街旗艦店」

關注WECHAT公衆號,閱讀更多精品咖啡豆知識

2017-10-18 10:05:11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咖啡-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