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貨】聽冠軍吳則霖解析「金盃理論(Gold Cup)」

作者:未知 來源:手衝咖啡: 咖啡知識 > 咖啡技術 > 2024-11-24 16:31:20

專業咖啡師交流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
  
身邊愈來愈多玩咖啡的朋友,這當中有部分人是很認真對待咖啡這檔事兒,經常會提出一些有建設性,具參考價值的經驗或體驗,當然,也就會延伸出各式各樣待解釋待釐清待確認的問題出來.

 

  最近有不少粉絲在討論“金盃理論(Gold Cup)”...

許久之前歐洲精品咖啡協會(SCAE)提出一項有關”好喝的咖啡”應該有一個標準萃取率和濃度的論點:金盃理論(Gold Cup),這個論點認爲”好喝的咖啡”必須同時符合兩項條件:

 

  1.萃取率介於 18%~22%之間.

  2.咖啡濃度在 1.2%~1.45%的範圍內.

 

  至於確切內容爲何?有哪些重點是我們需要參照的?有哪些論述對一般消費者是多餘的?

 

今天就來看看高手BERG WU(吳則霖;2016世界盃咖啡師大賽冠軍)是如何具體解析「金盃理論」的:

 

許多衝煮咖啡的朋友應該對金盃理論耳熟能響,不過究竟金盃理論在說些什麼,我想應該有很多人不是太明白。
 


大家可以先參考上面的這張圖,這是一張標準的金盃理論圖表(又或者稱爲萃取控制圖表;Brewing Control Chart ). 有沒有覺得眼花繚亂不知重點爲何? 沒關係,接下來我們用簡單一點的方式來聊聊這張圖要說什麼。

 

  那麼再接着看上面這張圖吧,我們將一些不必要得資訊先刪除。 其實金盃理論要表達的結論很簡單,圖表的縱軸是咖啡的濃度,橫軸則是咖啡的萃取率。 當你沖泡出的咖啡濃度介於1.2~1.4 TDS ,且同時萃取率達到18%~22% 時,就被認爲是落在理想的萃取範圍內。

 

  那麼我們來解釋一下上面提到的名詞。 濃度很好理解,就是咖啡中含有的“ 固形物” 的濃度。 那萃取率呢? 萃取率指的是你所用來衝煮的咖啡粉,有多少比例的物質被溶解到咖啡當中。 舉例來說,當你使用了100g 的咖啡粉做衝煮,在煮完咖啡後,將咖啡渣中的水分去除後(無論烘乾或曬乾),若是剩下80g ,也就代表了有20g 的物質被溶解到咖啡中,那麼這杯咖啡的萃取率就是20% .

 

  接着問題就大啦,對於一般衝煮者而言,你會想要大費周章的在衝煮一杯咖啡後,進行這些數據測量嗎? 至少我是絕對不會這樣做的。 當然也有業者推出了測量TDS 以及計算萃取率的儀器及軟件,可以讓你快速的測量,但那也不算是一般衝煮者需要的投資了。

 

  也就是因爲這些數據的測量對一般衝煮者來說太困難了,所以我認爲,金盃理論所提供的數據對一般人而言是“ 完全不重要的” 。 重要的反而是一些光看圖表沒辦法輕易得知的。

 

  如果你是一般的衝煮者,那麼金盃理論中的數據是不重要的!

 

  既然數據不重要,那麼什麼纔是重要的呢?我認爲是”萃取率對味道的影響”。當你透徹的瞭解萃取率與味道走向的關聯性之後,絕對會對你的衝煮調整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我將縱軸與橫軸的數據統統拿掉了,替換上去的則是”濃度/味道” 還有”萃取率/味道”的關係。當咖啡濃度高的時候,你會覺得整體味道比較強,反之則比較弱。最有趣的則是當萃取率較低的時候,酸甜的感覺會比較明顯,而萃取率變高的時候,則是苦味會比較明顯。

 

  而圖中的斜線則是以固定粉量衝煮時,萃取率與濃度之間的關係。當咖啡的萃取率上升時,咖啡的濃度也會同時上升。換句話說,對照着我們所替換上去的”濃度/味道” 還有”萃取率/味道”關係,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很簡單的結論:”隨着萃取率的上升,咖啡味道會越來越強,而且味道會從一開始酸甜感比較明顯,慢慢的變成有苦味伴隨着出現,甚至到最後只剩下苦味的感受”。

 

  如果你有實驗精神的話,我建議你可以試試看用杯測的方式來進行驗證。拿起你手邊的咖啡豆,然後以同樣的粉水比加入熱水做浸泡(粉水比跟你平常煮咖啡的比例相同即可)。第一杯只要浸泡一分鐘,然後進行破渣,或者你也可以用濾杯將咖啡渣過濾掉。第二杯則浸泡兩分鐘,第三杯則是三分鐘。如此一來,你就可以得到圖中A、B、C三個落點的咖啡了,然後試着喝喝看是不是跟剛剛所說的結果一樣。

 

  在品嚐的時候,也是有一些小技巧的!首先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味蕾的分佈,在品嚐過程中,你可以回想這張圖,並且專注在兩件事情上,第一是酸甜苦的強度,第二則是酸甜苦出現的位置。能夠感覺到酸味的味蕾多半分佈在舌頭兩側以及延伸到舌頭前端的地方。甜味的味蕾則是分佈在舌頭前端,在經驗上通常整個舌面也算是甜味味蕾比較密集之處。苦味的味蕾則是分佈於舌根的地方,適量的苦味是可以帶出綿長喉韻的。鹹味我們就暫時不說了,因爲鹹味在咖啡領域中並不算是太討喜的味道,在金盃理論的品嚐實驗裏,希望大家先專注在酸甜苦與萃取率之間的關係就好。

 

  在品嚐過後,這裏要強調的是,所謂的萃取率低酸甜較明顯,萃取率高苦味較明顯,指的是酸、甜、苦之間的比例,而非絕對的強度。例如萃取點B的酸甜“強度”有時候是會比萃取點A的酸甜“強度”要來的高的,只是因爲萃取點B會伴隨着苦味出現,所以飲用的時候,酸甜的感覺在所有感受到的味道中比例變低了,纔會有酸甜感變不明顯的錯覺。

 

  那麼在這裏,我再強調一次金盃理論對一般衝煮者最有用的重點吧!在同樣的粉量和萃取架構之下,隨着萃取率的上升,咖啡味道會越來越強,而且味道會從一開始酸甜感比較明顯,慢慢的變成有苦味伴隨着出現,甚至到最後只剩下苦味的感受。

 

  接着我們來講講粉量對於咖啡衝煮會有什麼影響吧!光以想像的話,我想大家應該都很容易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 粉量越多味道越強,粉量越少味道越弱” ,這個結論其實並沒有錯,不過還有其他細節是我們需要注意的。還記得上一回的內容嗎?對一般使用者來說最重要的事情除了味道強弱( 也就是圖表的縱軸) 之外,另一個就是酸甜苦的分佈了。

 

  我們來看一下這張圖,圖中新增了上下兩條斜線,上方的斜線粉量比中間的斜線粉量多,而下方的斜線粉

 

  量比中間的斜線粉量少。你可以看到,當三種不同的粉量達到同樣的萃取率(所呈現的酸甜苦感覺相同)時,粉量越多的那一杯味道就越重,反之味道就比較弱。

 

  講解到了這裏,我們來做個小練習吧。如果你覺得衝煮出的咖啡很淡,而且只有喉韻,你希望酸甜感多一些時,要怎麼調整呢?答案:你可以想像這樣的萃取點是落在九宮格的右下方區塊,那麼你就必須增加粉量(讓萃取點往上移動),並且讓萃取率降低(讓萃取點往左移動),如此一來就可以讓萃取點落入你自己默認的理想萃取範圍了!

 

  接着就是一個金盃理論圖裏沒有顯示出來的重點了,以杯測來做舉例,假設我們用10g 的咖啡粉浸泡2 分鐘來衝煮出150cc 的咖啡,這杯咖啡的酸甜苦分佈非常令人滿意,唯獨味道淡了點,那要怎麼調整呢?依照上圖可以知道,我們必須增加粉量,並且維持同樣的萃取率。但是有趣的是這時候假如我們用12g 的咖啡粉同樣浸泡2 分鐘來衝煮出150cc 的咖啡,你會發現酸甜苦的分佈跟前一杯咖啡並不相同,而是酸甜感稍微明顯一些。也就是說,當我們增加粉量時,若其他的萃取條件都不變,那麼所得到的萃取率是會降低的,就如同圖中的虛線所示。相反地,當粉量減少時,若其他的萃取條件都不變,那麼所得到的萃取率是會增加的。換句話說,當粉量改變時,你必須同時思考衝煮的其他參數是否需要跟着調整!以剛剛的例子來說,12g 的粉我可能會浸泡到2 分半來達到類似的酸甜苦分佈!

 

  當你知道了這些之後,恭喜你,你已經抓到金盃理論的重點啦,雖然有許多影響咖啡味道的因素並不包含在這個理論中。但是無論何種衝煮器具,你都可以試着用金盃理論的邏輯來進行思考。這也是我們店裏咖啡師被要求一定要熟悉的基礎喔。

 

2017-11-19 18:07:17 責任編輯:未知

單品咖啡

常見的咖啡產區

非洲產區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西達摩咖啡- (耶加雪菲水洗和日曬)-

肯尼亞咖啡- 盧旺達咖啡- 坦桑尼亞咖啡-

亞洲產區

曼特寧咖啡- 黃金曼特寧- 雲南小粒咖啡-

美洲產區

哥倫比亞咖啡- 巴西咖啡-

中美洲產區

危地馬拉咖啡- 哥斯達黎加咖啡- 巴拿馬咖啡- 翡翠莊園紅標- 藍山一號-

本站推薦: 卡蒂姆咖啡豆| 季風馬拉巴咖啡| 牙買加咖啡| 西達摩花魁| 耶加雪啡咖啡| 埃塞俄比亞咖啡| 耶加雪菲咖啡| 巴西黃波旁咖啡| 巴拿馬水洗花蝴蝶| 尼加拉瓜馬拉卡杜拉咖啡豆| 羅布斯塔咖啡豆特點| 阿拉比卡咖啡豆的特點| 巴西摩吉安納咖啡| 巴西咖啡豆風味特點| 烏干達咖啡豆風味| 西達摩咖啡豆特點| 後谷咖啡雲南小粒咖啡| 埃塞俄比亞紅櫻桃咖啡| 哥斯達黎加塔拉珠咖啡| 單品摩卡咖啡豆的特點| 盧旺達單品咖啡| 布隆迪咖啡風味| 哥斯達黎加咖啡黑蜜口感| 巴拿馬卡杜拉咖啡| 巴西喜拉多咖啡特點|

專業咖啡知識交流 更多咖啡豆資訊 請關注咖啡工房(微信公衆號cafe_style)

更多推薦

更多資訊

關注我們

  1. 關於我們
  2. 商務合作
  3. 推薦計劃
  4. 投稿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