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誤的舌頭味蕾區|正確應是舌頭每個區域都能感受酸甜苦鹹
喝咖啡真是個麻煩事,你看,還沒普及到人人 take away 就有了各色圍繞它的爭論,熱鬧非凡。一不小心,圈外人還以爲這真是個大金礦,奮勇扎進來。小道消息君在小道問答裏談過,大意是如果全民都在討論“夢想開一間咖啡館”,只能說明這個行業門檻極低。
同理,咖啡技術也是門檻極低的專業技能。理解能力沒有問題,再稍微帶上一點基礎算術能力,十之八九,就能聊上幾句咖啡術語。
可是,門檻低並不意味着人人都能成爲這個領域的拔尖。花時間、下功夫以及正確的學習、練習纔是掌握這項技能的祕訣。
我從未見過哪個行業的專業人士如此熱衷去向普通消費者訴說專業技巧,行內人士抱怨普通消費者“你們根本不懂精品咖啡”、“客人需要引導”等等論調也就不足爲奇。要我說,不是消費者被引導的不夠,而是被引導太多,且是錯誤的太多。啤酒、茶一喝,就知道好壞,爲什麼不相信消費者一喝也能分辨咖啡好壞?正是急於去引導消費者的專業人士用專業領域的技術用語嚇壞了初嘗咖啡的消費者,他們只好呼啦啦的叫着“咖啡太高深啦”卻再也不來了。
摘錄幾個典型消費者被“片面引導”後常愛問的問題,好啦,測一測你是不是僞專業咖啡客吧。
1,爲什麼有的咖啡悶蒸時泡很厲害,而你的卻鼓不起來,不是說新鮮好咖啡都會鼓起來嗎?
悶蒸屬於咖啡萃取六大要素的沖泡技巧一環,它的目的是咖啡沖泡(滴濾式手衝)時,排放掉咖啡粉內部不溶於水的氣體,使得後續的萃取過程更充分。新鮮的咖啡通常在這一步驟,鼓起的非常厲害;反之,不新鮮的咖啡則很難隆起,可是這並不是判斷咖啡新鮮的關鍵。
淺烘焙的咖啡,特別在水溫不夠高的情況下,極易出現隆起狀態不理想的局面。此時這支淺烘焙的咖啡容易出現萃取不足、尖酸、低甜,“悶蒸不隆起”不是它難喝的原因,要改變的是水溫、是研磨粗細。
有句名言特別好,來自朋友@歪歪 的引述:悶蒸難道是女人的罩杯,越鼓越好嗎?
你們感受一下。
2,我看網上很多日式手衝方式會講究“注水如何畫圈”、“一定要控制水流粗細度”等,你能告訴我你烘焙的咖啡怎麼注水比較好嗎?
網上!網絡很複雜你不知道嗎!
它沒說明白的地方是爲什麼要這樣去做,原因極其簡單,同悶蒸的道理類似:竭盡所能做到充分萃取。
所以,如果你能做到充分萃取,忘掉狗屁的悶蒸與注水粗細吧,給你一支筷子攪一攪,說不定萃取的更好喝。
3,你的咖啡醒豆時間多長?需要等待咖啡放置4天后再喝嗎?
現實情況是無法保證烘焙後的咖啡面對怎樣的一個儲存環境,針對咖啡風味走向的測試無法完整進行。而從專業評判咖啡好壞的角度看,烘焙後8-24小時內就可全面去判定一支咖啡風味好壞。所以,收到一包咖啡豆立即沖泡,就是對這支咖啡最好的禮遇。
這類的提問太多,除了以上幾個關於咖啡萃取的,還有更多涉及咖啡種植、處理、烘焙各類環節。
如果你是一位消費者,忘掉規矩、術語去喝一口咖啡;作爲專業從事者,還是加倍練幾把刷子再來去引導吧,否則,“我師父說順時針澆水,咖啡最好喝”。
請問,你的師父是誰?
這是我喝咖啡的方式,是不是很Co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