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都市裏,幾十元一杯的咖啡稀鬆常見。但是,在我國咖啡主產區雲南省,咖啡豆的收購報價是15元一公斤左右。雲南省咖啡協會公佈的數字是,2015~2016年採收季,企業從咖農手中收購的一公斤咖啡豆均價在13元~14元之間,市場貿易價維持在16元左右。
雲南咖啡產量佔全國的99%,可是咖農一公斤咖啡豆的收入卻換不來一杯咖啡。雲南咖啡是全省第二大創匯農產品,但高產優質種植基地還不多,相當數量基礎設施薄弱,受此制約,處於低產低效的境地。而加工、營銷過程更是“短板”,使得品牌影響力有待提升。
中國咖啡的世界地位取決於雲南
中國咖啡工程研究中心博士陳振佳表示,截至2016年初,中國咖啡種植面積超過180萬畝,總產量14萬噸,佔全球總產量的1.5%。全球有70多個國家生產咖啡,產量超過10萬噸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有21個,中國是其中之一。
在中國,咖啡種植集中在雲南、海南、廣東、廣西等地。上世紀60年代,我國咖啡種植是以海南爲主,當時海南咖啡種植面積多達20多萬畝,50多年後的今天,中國咖啡種植以雲南爲主,而海南的種植面積降至不足一萬畝。
“雲南有着適宜咖啡生長的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主要有德宏、保山、普洱、臨滄四大產區,咖啡總種植面積高達177萬畝,總產量13.9萬噸,佔全國的99%以上。”陳振佳說。
目前,雲南咖啡近六成的產量來自普洱,截至2015年底,普洱市咖啡種植面積已達75.57萬畝,產量5.79萬噸,咖啡出口到美洲、歐洲、亞洲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作爲中國咖啡產業發展的縮影,“雲咖”的發展程度決定了中國咖啡在世界的地位,但長期以來,雲南以單純出售咖啡豆爲主,與下游加工配套不足,利潤空間不大,加之咖啡種植面積發展過快,質量難以控制,漸成發展隱憂。
種植“靠天喫飯” 加工標準缺乏
存在於咖啡行業的每一個鏈條裏的不利因素,讓雲南咖啡長期處於低端狀態。
“雲咖”面臨的窘境,要從咖啡園裏說起。“目前雲南的咖啡豆只有在樹上的時候品質是好的,摘下來就不一定了。” 臨滄凌豐產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志奇,對於雲南咖啡的粗放型種植十分痛心,“農戶沿着咖啡林不加挑選地統一採收,品質不一的咖啡果混作一堆,又沒有初加工設施,只有依靠自然晾曬,一下雨就發酵。基本靠天喫飯的方式,讓質量損失極爲嚴重。”
種植方式粗放,折射的是行業標準的缺乏和混亂。農戶種植自創一套標準、企業種植一套標準、加工生產又是一套標準……在許多專業人士看來,這樣的混亂局面導致了雲南咖啡普遍質量不穩定,不少咖啡企業難以連續兩年拿出同樣質量的咖啡豆,這也是雲南咖啡價格始終略低於國際價格的根本原因。
“一是鮮果採摘質量差,未成熟果過多;二是缺乏青果分離技術設備,鮮果質量良莠不齊;三是缺乏機械脫膠技術設備,導致質量參差不齊;四是缺乏機械乾燥技術設備。”雲南省咖啡行業協會副祕書長鬍路告訴《工人日報》記者。
精深加工的短板,使得雲南咖啡以原料出口爲主。記者瞭解到,甚至有國外企業指明只要雲南的原料,即便本土企業具備一定的精深加工能力,也得不到對方太多的信任。
原材料收購價格低,也讓種植者的積極性備受打擊。當收購價過低時,咖農會選擇棄管,或是砍掉咖啡樹,種植其他作物。
補齊短板需要發力深加工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如果想爭奪咖啡市場的國際話語權,必須走深加工的道路,才能影響國際咖啡期貨收購價。雲南當地的咖啡行業從業者一直在這方面謀求突破,需要一兩家龍頭企業站出來,起帶頭作用。
德宏後谷咖啡作爲雲南咖啡行業的龍頭之一,擁有全國最大的速溶粉生產線,在應對國際咖啡價格下跌等影響時,能在一定程度上消化雲南本土咖啡豆,以保護價收購咖農咖啡,不致影響咖農種植積極性和利益。“目前,各個咖啡交易中心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市場的推動調節是最合乎市場規律的。” 雲南後谷咖啡有限公司董事長熊相人說。
已成爲中國第一大咖啡種植企業的凌豐咖啡,將土地返包給農戶種植、管護,各類費用和前4年所需農資化肥全部由公司投入,爲每個村至少配備了一名技術員,確保每一個海拔、每一片土地的咖啡質量是一致的、可追溯的。同時,還密集佈局咖啡初加工廠,解決靠天喫飯、產品質量不穩定等問題。公司董事長楊志奇介紹,他們已引進哥倫比亞的咖啡加工技術和設備,確保咖啡生產質量。今年,凌豐咖啡建成加工點9個,啓動3座初加工工廠建設。
楊志奇告訴記者,目前凌豐已實現產品與產地的對接追溯,建立從種子到杯子、從田間到餐桌的可追溯體系。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知道他消費的咖啡是什麼品種,在什麼樣的地塊生長。“其實,很多咖企都缺融資途徑,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在傳播及渠道上。”
目前在臨滄、普洱、德宏等雲南咖啡種植區,已有不少初步具備精深加工能力的企業出現,“希望政府制定更加統一、可持續的產業政策,在扶持企業、管好市場的同時,把更多精力投入到雲南咖啡地域品牌的打造中來。”一位雲南咖啡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對於未來,大多數人依舊充滿信心。